查看原文
其他

这次大赛!主打的就是一个闯!

敢于创新的 重庆师范大学 2023-09-05


人间四月,春意盎然。
CNUers想在今年收获些什么呢?
转化学习成果?提升自身能力?揽得比赛奖项?
正好!这个比赛!
能够满足你的这些愿望!
它就是... ...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第九届大赛已拉开帷幕!
想要闯出一番天地的你

准备好抓住机会了吗?


关于印发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重庆师范大学项目培育实施方案的通知


大赛重要时间一览


2023年3月

工作动员

  1. 广泛宣传动员

  2. 组建参赛团队

2023年3-4月

项目挖掘

  1. 广泛收集挖掘

  2. 重点精准挖掘

  3. 建立参赛项目库

2023年5-6月

院级培育

各学院应对推荐给学校的种子项目,自己组织或支持项目团队学生和指导教师参加项目论证会及参赛所需的实操性培训,以便学校组织外聘专家遴选校级重点项目。


2023年6-8月

校级培育

校级重点培育项目或进入市赛的项目,项目所在学院根据项目发展需求,结合校、市两级导师专家库名单,聘请专家全程指导,并制定、调整进度目标,积极参与市赛各环节。


2023年9月

国赛准备

  1. 结对指导

  2. 国赛模拟

  3. 多轮集训


第八届“互联网+”大赛获奖信息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选拔赛中,我校教育科学学院“有爱无碍、心手相牵——译心无障碍手语服务”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市级金奖,该赛道另有银奖项目3项,铜奖1项;高教主赛道获得银奖项目4项,铜奖10项;产业赛道获得银奖项目1项。

此外,杨逐、梁玉音等获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殷维获评优秀组织工作者,我校获评先进集体。


有爱便无碍,

他们用爱心搭起大学生与公益事业的桥梁;
扎根泥土中,

师生以信念携手助力乡村特色经济发展。
敢于奋斗,创造佳绩,

吾辈青年正当时,

厚积薄发岂非易!


金奖项目

有爱无碍、心手相牵——译心无障碍手语服务

“能去推广残健事业,让大家理解听障群体,就是我们想做的。”通过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梁玉音的介绍,掩盖在金奖光芒下的项目内核逐渐显露。

项目团队由译心手语翻译团队骨干成员组成,依托我校手语与聋教育研究中心,并吸收借鉴其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力图创建优质的手语服务模式。梁玉音慨言,在比赛过程中,弥补手语服务的实际工作和大赛评比标准之间的差距花费了许多时间。“什么是打比赛?一直以来我们专注的都是能够让听障者包括其他残障者平等地融入社会的事情。但从事公益事业不能只靠情怀,我们必须思考如何‘活’下去,才能站上这个创新创业平台。”她认为,参加大赛,就要创造项目的商业价值。市场是什么,需求是什么,大多数客户的喜好和接受的方式又是什么,根据这些因素去调整团队的策略,让项目、产品、内容乃至团队被市场接受,才是大赛的基础逻辑。

团队进行视频路演

因此,解决生存问题是题干。团队有自己的老牌子——手语培训项目,可是专业性高、培养难的特点导致手语培训难以抢占大量市场。而相对具有更大需求市场的手语服务却又被辐射面小、难以复制的缺点所限,于是团队整合二者的优点,试图在提升手语培训市场价值的同时,增加手语服务力量储备。确定初步方向后,团队深入市场,不断探索,融合多方力量助力残健共荣,发挥出了他们涉猎助残项目范围广泛、拥有多年实践经验的特色优势,推出手语翻译、手语培训、技术咨询服务、关怀服务、学业辅导、就业帮助六大专业服务板块,最后拿出了一份通过解决市场需求来满足公益支出的助残方案。

拿下市级金奖,代表大家的工作被肯定,增强了他们投身残健事业的信心。目前,团队计划整合学院不同学科的特色成果,在听障就业、听障心理支持等方面下功夫;同时继续冲击国赛,到更高的平台和更多的兄弟院校交流合作,整合资源,抓住创造更多价值的机会。梁玉音笑着说:“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大家一起奔赴那个残障学生在普通学校得到更好融合、残障人士得到更多社会支持的未来。”

保持初心、整合资源是梁玉音给今年参赛同学们的建议。完成项目,既需要投入大量精力,避免陷入自我怀疑,同时又不能闭门造车,积极听取评审的意见,才能赢得大众的欣赏。


银奖项目

青马1+1,用艺术思政引领乡村美育

逐风而行,向阳而生。“青马1+1,用艺术思政引领乡村美育”是李治家团队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沉淀之后的应用结果,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重庆赛区选拔赛中荣获银奖。项目在公益创业的基础上用艺术化手法进行青春式表达,借助学校这一培育和孵化平台,形成了宽环节多领域公益服务模式。

“跨学科的团队组成是我们的优势。”李治家说道。成员们来自不同学院,专业背景和思维方式多元化,实现了团队围绕目标进行分工合作的完美搭配。根据“互联网+”比赛要求和成员专业能力背景,团队采用“一对一”定点合作模式,成员们分工负责财务、运营、志愿者管理等具体工作,在解决问题中形成合力,并充分听取指导老师意见,在项目材料打磨过程中不断沟通交流,形成师生合力。

“青马1+1团队”团队成员合照

对于团队成员来说,参加比赛的这一路可谓是鲜花与荆棘并存。产品的市场落地和项目营收是他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作为主要负责人的李治家表示:“当我们进入乡村之后,乡村基层的党群干部并不认为我们的产品能够为他们带来实际的价值,甚至认为我们是在走过场、刷履历,市场主体也并不认可大学生产出的文化产品。”面对来自乡村和企业的质疑与价值批判,团队在痛定思痛中顿悟,解决困难既要来一场“思维里的革命”,又要来一场“体系性的重塑”。于是成员们在加强市场调研和强化市场合作的同时,借助学校现有的国家级平台基地,不断提升项目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让乡村基层的党群干部感受他们的真诚、项目的价值,增加信任,最终成功化解误解和困境。

少年气,是历尽千帆后的沉淀。谈及此次大赛的收获,李治家表示:“项目实际调研加深了我对社会,尤其是对乡村的认知,项目运营则提高了我的创新、管理的能力,更锤炼了意志品质。”在强手如云的赛场上,李治家带领团队杀出重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属于“青马”的创新创业之路。天远云作马,山高人为峰,少年们意气风发,走在新征程上,他们创新创业的帷幕将永不落下。



挖掘地方特色,科技巧运用
参与乡村振兴,青春正闪光
创新创业勇争先
重师学子在行动
“我敢闯,我会创!”
嘹亮的口号,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教师杨宪和张磊所带领的“育杞灵”团队正矢志不渝地走在这条道路上。去年,团队因地制宜,挖掘叶用枸杞的功效和用途,将叶用枸杞作为食用蔬菜引入西南地区,希望以此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截止目前,团队已成功研发出枸杞面、枸杞芽菜、枸杞茶等产品。

“叶用枸杞”相关产品

“争做西南地区叶用枸杞产业化发展的领跑者”,“育杞灵”项目从一开始的不被看好,到最终取得市级银奖的成绩,给了团队莫大的鼓舞。今年,老师们将带领团队成员重新出发,冲击国赛。杨宪表示,项目将从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农民自愿种、进一步拓宽市场三方面为出发点,进行项目完善。相较于去年团队的全产业链方向,今年工作重点将放在育种和高产栽培上。“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目前,杨宪带领团队赴多地进行着实地考察。令他们欣喜的是,万州、巫山、开州、酉阳等地的叶用枸杞种植规模已逐步扩大,当地百姓逐渐接受团队提出的种植方法,种植意愿逐步增加。

种植户收获时的笑容

持久战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它需要每个人具备着愈挫愈勇的拼搏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杨宪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如同整个团队的精神灯塔。负责人冉芸琪正是在他的感召下主动请缨加入团队,走上科研的道路,团队成员也在他的带领下勇往直前,努力做出更好的成绩。再次参赛,需要信念和毅力。成员们长期在实验室对叶片生长情况进行记录,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数据,熬夜研究项目资料、反复观看实验记录、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对他们来说已是家常便饭;在前往基地对种植作物作实际观察时,他们认真总结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就地解决就绝不拖到回实验室再研究,只为进一步促进种植基地的发展;项目耗时长,失败接踵而至,成员们不免感到挫败和疲惫,但他们并未轻言放弃,而是相互鼓励,共同分担压力,收拾好情绪再出发。

团队成员与老师进行探讨

两年多来,他们坚持用脚步丈量重庆,深入农村进行实践,为当地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帮助100余位村民脱贫,更是亲眼见证了种植户王兴全的家庭从泥土房到两层“小洋楼”的变化......虽然项目仍存在不足,但他们助农利农的初心不会变。正如团队成员们所说,“唯有切身实地深入乡村,才能真正了解民生民情。而这个扎根于田间地头的项目,告诉了我们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农科人。”

团队成员与当地村民观察作物生长

厉兵秣马,蓄力再出发。“育杞灵”团队践行大赛口号“我敢闯,我会创”,积极投身创新创业,让创新成果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为青春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最美好的年纪里,

放心大胆地去闯吧!

如果你也有创新创业的项目梦想,

请快快行动起来,
关注“创新创业学院”官方公众号,

获得更多赛事信息哦~


文案 | 闫伟健
采访 | 陈煜然 白冬欣 卢青青 刘芙莉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重庆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封面 | 周静
排版 | 邵丽莎 陈闻迪
校对 | 周美彤
执行编辑 | 夏思扬
责任编辑 | 胡帆 孙小珂


往期回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